泛血管MDT显威力:一例"血管地震"与"脑内炸弹"的双重危疾救治纪实
近日,上饶人民医院通过启动泛血管病MDT,在多学科协作下,成功急诊救治一名合并主动脉夹层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该病患因同时存在两种急危重疾病,手术风险及救治难度远超常规病例,该病患的成功救治,标志着我院在泛血管病的联合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患者为一名61岁男性,因头疼伴呕吐2天在当地医院就诊,颅脑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转至医院急诊科就诊,迅速启动卒中绿色通道。
影像科快速响应,在患者完善颅脑CTA时,凭细致观察和丰富经验,发现可能还患有主动脉夹层,当即启动危急值报告,迅速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证实患者同时存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及主动脉夹层两种急危重疾病。
颅内动脉瘤被誉为大脑内的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较高。主动脉夹层同样是一种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未经有效治疗,病死率高。但若短时间内,分两期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创伤大,且随时可能面临血管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危及生命。而同台联合治疗,会使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大幅增加,一旦发生,病人随时面临死亡的风险,并在很多地市级医院无此先例和诊疗经验,手术难度指数级攀升。
术前影像
医务科启动泛血管病MDT团队(包括心血管、脑血管、普外外周血管、影像科、麻醉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介入手术室),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经过全面细致评估,为患者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救治方案。麻醉科罗夏医师进行充分的麻醉前准备,介入手术室鼎力支持,确保急诊手术能够及时开始。经过围手术准备,患者被送至介入手术室,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麻,一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正式打响。
主动脉夹层术中术后对比图
颅内动脉瘤术中术后对比图
卒中中心神经介入陈旭医师团队先行颅内脑血管造影,并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进行精准致密的栓塞治疗。随后,普外科血管介入罗刚医师团队迅速接台,对主动脉夹层进行了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为减少麻醉时间过长可能存在的风险,手术团队密切配合、争分夺秒,历时不到3小时,手术顺利结束。返重症医学科由饶宗霖医师团队接手,严密观察,术后1小时余即脱离呼吸机,顺利拔管。 在医护团队悉心照料,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由重症病房过渡到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三个关键支持:一是医务科完善的MDT会诊机制给予急难危重患者的诊治支持;二是手术团队的积累与沉淀给予的术中技术支持;三是神经外科血管介入、普外科血管介入、影像科、急诊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介入手术室的密切配合给予的支持。泛血管病MDT团队的通力协作是此次联合手术开展的关键保障,以此为契机,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和机制,帮助更多的疑难危重患者迎来生命的曙光。 科普时间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由于血流长期冲击血管的薄弱部位而形成的凸起或鼓包。这种囊状结构的存在,使得动脉壁变得非常薄弱,容易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一旦动脉瘤破裂,就会导致急性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表现为剧烈头痛,首次破裂死亡率高达30%,二次破裂死亡率升至60-80%。这颗潜伏的“定时炸弹”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临床上,非常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发现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A、MRA等手段进行。一旦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手段包括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血压和预防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微创手段,将支架或弹簧圈置入动脉瘤内,以防止其破裂。手术治疗则是通过开颅手术,直接夹闭或切除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急症,被称为"血管中的地震",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因大出血死亡。它源于主动脉血管壁内膜撕裂,血液冲入血管壁中层形成"假腔",像剥洋葱一样将血管壁撕成两层。随着血流冲击,夹层可能不断扩展甚至完全破裂。未经治疗的患者,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超50%,每小时死亡率增加1-3%!即便接受手术,仍有约20%的围术期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