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畜共患病!养殖户、屠宰户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就医
近日,刘大爷(化名)出现了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疼痛难以耐受,弯腰受限,劳累及久坐后疼痛症状加重,休息后无明显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按“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对症治疗,但未见明显缓解,且出现反复发热,伴有明显出汗,为明确病因,遂至我院发热门诊就诊。
医务人员询问刘大爷病史,得知他是畜牧业从业人员,自己在山上放养了20多头黄牛,且去年小年那天有一次屠宰牛的行为,年后即出现腰背部疼痛,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饱受腰痛的折磨,疼痛难以入睡,以及反复升高的体温让他十分痛苦。
结合刘大爷的职业暴露史。我院感染性疾病科考虑他存在布鲁氏菌感染可能,予以收入院进一步诊疗。
入院后,感染性疾病科医生针对性的完善了刘大爷的腰椎CT及增强MRI检查,影像上可见腰椎椎体骨质“花边征”样改变及右侧腰大肌脓肿均提示“感染性脊柱炎”,诊断考虑为“布鲁氏杆菌感染脊柱炎“,并予以送检布病抗体及核酸的相关病原学检查。
入院第二天经科内讨论即制定了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经过2天的治疗,患者的发热得到可控制,腰痛也得到了缓解。入院第5天(2025.3.10)患者外送布病抗体回报布鲁氏杆菌抗体1:200(+++)阳性。
病原学验证了感染性疾病科医生的经验性判断,随后感染科副主任医生黄茂辉主持下,为患者申请了MDT会诊。讨论后,为刘大爷制定了头孢曲松钠+多西环素+利福平三联药物强化抗感染治疗方案,经过积极治疗,刘大爷病情明显好转,已出院在家完成后续的口服药物治疗。
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牛羊养殖户、屠宰户等。 布鲁氏菌可以在不同动物间传播,也可以由动物传染给人,人间布病几乎都是由染病的动物所致,人与人之间不传播布病。染病的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如羊、牛、猪、狗、猫等是主要传染来源。 布鲁氏菌感染有哪些症状 主要做症状发热,多汗、乏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头痛等症状,可以累及全身多个脏器,脊柱,心脏及肝脾等。 慢性期多为固定性关节疼痛。晚期可导致关节僵直或畸形,甚者骨质破坏。 若养殖户、屠宰户出现相关症状,应当及时就医。 如何预防布鲁氏杆菌病 一、食品安全与卫生 1. 避免生乳制品 不饮用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羊奶及其制品(如奶酪、冰淇淋等),确保乳制品来源可靠且经过正规消毒处理。 2.彻底烹饪肉类 牛、羊、猪等肉类需完全煮熟(内部温度≥70℃),避免生食或半熟食用。 生熟食分开处理,避免刀具、砧板交叉污染。 二、接触动物时的防护 1. 减少高危接触 避免直接接触牛、羊、猪等家畜的体液(如血液、尿液、胎盘),尤其是动物分娩或流产时。 宠物(如狗)可能携带病菌,接触后及时洗手,宠物生病时需就医检查。 2. 做好个人防护 处理动物或清洁圈舍时,佩戴手套、口罩,结束后用肥皂水彻底洗手。 皮肤有伤口时,避免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 三、环境卫生管理 1. 规范养殖与屠宰 家畜养殖区定期消毒,及时隔离病畜,避免购买或食用不明来源的动物。 购买肉类时选择检疫合格的产品。 2. 妥善处理动物尸体 动物流产、死胎需深埋或焚烧,避免直接徒手处理。 四、个人健康监测 1.警惕症状 如出现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乏力等症状,且近期有动物接触史或食用生乳/生肉,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暴露史。 2. 职业人群加强防护 牧民、兽医、屠宰场工人等高风险职业者应定期体检,必要时穿戴防护装备。 五、其他注意事项 不饮用生水,避免水源被动物排泄物污染。 儿童、孕妇、免疫力低下者需格外注意避免接触潜在传染源。 上饶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简介 集临床诊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应急于一体的重点专科,承担各类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科室下设感染性疾病病房(北院区),南北院区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病(乙肝临床治愈)门诊。公共卫生上对接预防保健科,形成完善的感染防控体系。现有医师12名,高级职称4名,其中医学研究生6名。诊疗范围病毒性肝炎、结核、流行性出血热、流感等法定传染病、耐药菌感染、脓毒症、复杂性腹腔感染等重症感染、法热待查、疑难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