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基孔肯雅热:防蚊是关键,健康需守护
近期,广州佛山市一起由境外输入引发的基孔肯雅热引发了全国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7月22日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防范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这种疾病听起来陌生,其实具有较大健康危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是1至12天,多为3至7天。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新生儿、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易发展为重症。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具体措施包括: 个人防护:使用驱蚊剂、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使用 0.5%氯菊酯处理外衣物、 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使用蚊帐等。 环境清理:伊蚊易在水缸、水盆等积水容器中繁殖,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托盘、闲置容器积水,处理废物,保持环境卫生,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 出行旅游:出行前,关注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出行时,携带避蚊用品,做好个人防护。从流行地区回来后2周内,落实好自我防蚊叮咬措施,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出现可疑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基孔肯雅热虽是一种陌生的疾病,但其潜在的危害不容忽视。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跨境传播风险也随之增加。面对这一健康威胁,我们既无需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预防胜于治疗,做好个人防护、保持环境卫生、提高防范意识是关键。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
上一篇: 危险组合!服药时需避开
-
下一篇: 暂无文章